【VIFF-Granville Island Stage】两星半。对于导演,自然不能用拍一部娱乐性类型片作为要求和期待,所以对于本片,虽然前后两个阶段是有类型元素的,但重点是放在主角在当时社会情境下的处境和行动。但是,对于这个题材,的确过于温吞了,不能说因为一个好导演有了一个好想法就是好作品吧 还要看成品呀。不过,和老友fred之间的几场戏,还是蛮有old joy的感觉的,导演对于疏离克制的感情表现,一如既往的优秀。除了题材原因,选角也有待商榷。O'Connor的表演没什么问题,但也算不上出彩,导致他英国演员的身份和过往角色的塑造,和本片实在有些不搭,有些水土不服(在瓜导的挑战者中也有类似的问题)代入感不够。当然,这也可能是我的问题,毕竟看了太多他的作品,难免和以往角色做比较。
#9th PYIFF GOLDEN PALM.分明完成了一次《精疲力尽》的当代Americaness变奏。开了一个“蠢贼喜剧”的头,却没有落入窠巢,而是一直在绕路、绕路、绕路,直至不知不觉间抵达鹦鹉螺的中心。而结果早在第一幕就有暗示观众:从Josh打包画作时电视里的🇺🇸国旗,到坐在夜灯下的老人头顶的征兵广告,以及那个360°旋转中的越///战新闻,直至最终抵达那个滑稽又合理的结局。如诗如画的胶片摄影和浑然天成的相机使用自不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人物的动作从未丧失力度,Kelly can always make the film interesting,既有先锋表达又乐意与观众交流,莱卡特早已成为当代作者之巅。影帝明明就应该是Josh的😭
@SFF2025
莱卡特是独一无二的小品大师
前面真是给我无聊到了…最后一幕,呵,事情开始变得有趣起来了
3-3.5 josh能不能接一點開心乾淨企理的角色⋯
事实证明用打造生活流的笔法操作类型元素不一定是个好主意。整部片子兀兀秃秃,隐忍和荒诞都没拍出来。由于前边铺垫得太不充分,类似警察与赞美诗式的结尾也就力道尽失。
无人在意稀松平常的盗窃甚至有点浪漫?或者是生活的某种处方。清淡的荒谬始终都在,而一再逃亡的路上游戏似的偷盗都仍无人“看见”,直到结尾迫于生存升级为抢劫成功时,却被游行队伍的警察乌龙抓捕,而当主谋被带走,捡起帽子随手玩弄的警察,更像是主谋的“同谋”。结尾在这样轻松的结果,一边想拍手叫一个天道好轮回,又一边失去了对生命重量的感知,到底什么是轻松什么是沉重?又如此稀松平常地消失了。
NYFF No.07|确实不错,一个截然不同,新又不新的莱卡特。自31年前的首作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她的电影中出现如此动态的节奏与密集的爵士鼓点。而笨拙的犯罪行动一样出现在了首作之中,那个用尽挥舞鼓棒摆脱试图摆脱庸乏日常的父亲30年前未被细说的前史,就是《主谋》故事的背景。影片基调从动态幽默逐渐划向滞重,拍得就是白人中产阶级男性的衰落。一般盗匪电影第二第三幕才会出现的重头戏被前置,因为那只是对抗无聊的最后一搏,拍得则是其后无法抵御的漫长衰退。也因此时代背景的存在感也从开头只作为电视背景音出现逐渐增强,但结尾直接变成叙事的重要一环。在排山倒海的民权运动浪潮下,”纯真年代”的“败家子”也终于正式退场。
原来不好看又不难看的电影是这个样子。剧情两星,音乐加一星。配乐太好听了。结尾还挺有意思。看电影的时候,想了很多事🙂↕️
除了结尾其余的部分真的很催眠
SFF2025#5 一个踌躇、自命不凡却没什么本事的人物,一场70年代的历史游记。风格上保持克制,但这种大巧不工反而强化了它作为时代陈列的质感,最后留在观众眼前的,是被反复修饰过的怀旧印象。
【VIFF-Granville Island Stage】两星半。对于导演,自然不能用拍一部娱乐性类型片作为要求和期待,所以对于本片,虽然前后两个阶段是有类型元素的,但重点是放在主角在当时社会情境下的处境和行动。但是,对于这个题材,的确过于温吞了,不能说因为一个好导演有了一个好想法就是好作品吧 还要看成品呀。不过,和老友fred之间的几场戏,还是蛮有old joy的感觉的,导演对于疏离克制的感情表现,一如既往的优秀。除了题材原因,选角也有待商榷。O'Connor的表演没什么问题,但也算不上出彩,导致他英国演员的身份和过往角色的塑造,和本片实在有些不搭,有些水土不服(在瓜导的挑战者中也有类似的问题)代入感不够。当然,这也可能是我的问题,毕竟看了太多他的作品,难免和以往角色做比较。
反类型我知道。不符合这个类型的规则,但是很莱卡特。一些人可能会喜欢,我其实也理解(只是恐怕以后莱卡特也都很难在戛纳拿奖),但在看完拉皮德那全心全力到每一分每一秒都写满“2025当下”的奇作后,我只觉得是不是美国人随便拍一个还在把越战当背景的隔绝当下议题的反类型片就能进主竞赛。我是想不通的
前半段很有意思 后半段睡得很香...以及我以为会有一些关于当代艺术价值的讨论和讽刺 结果几乎没有..?
nziff 一个笨贼
PYIFF 16/ 第一部莱卡特,大银幕初体验,莫名的感觉很萌,原来是奇美拉的男主喔,开幕的调度太好,父亲与孩子各司其职的帮助镜头的完成,当然是一种“类型”人生,爵士乐的使用太好(引领着节奏变化与人物的行动,勘探着行动着,贯彻着某种人生的“信条”(远离家庭但又附着之上的,慢慢的呆呆的身体时常佝偻着,没有任何严密精确的计划,在如此的草率之下进入到另一条轨道(也许正是莱卡特希望发生的。人与人之间重逢与被驱赶,空房间里的意外之喜(空间/命运的馈赠,用卑微的语气捡拾着自尊,嬉皮士的出现立马就能产生某种联想,本以为可以躲进时代的洪流中一去不复返,谁知是掉进了另一个“何人策划”的陷阱中…
#9th PYIFF GOLDEN PALM.分明完成了一次《精疲力尽》的当代Americaness变奏。开了一个“蠢贼喜剧”的头,却没有落入窠巢,而是一直在绕路、绕路、绕路,直至不知不觉间抵达鹦鹉螺的中心。而结果早在第一幕就有暗示观众:从Josh打包画作时电视里的🇺🇸国旗,到坐在夜灯下的老人头顶的征兵广告,以及那个360°旋转中的越///战新闻,直至最终抵达那个滑稽又合理的结局。如诗如画的胶片摄影和浑然天成的相机使用自不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人物的动作从未丧失力度,Kelly can always make the film interesting,既有先锋表达又乐意与观众交流,莱卡特早已成为当代作者之巅。影帝明明就应该是Josh的😭
SIFF2025#最期待的一部但同时看的很犯困
有點無聊……結尾不錯僅此而已了……
6.5分,看似儿戏的处理,男主玩世不恭的抢银行一方面又要办理父亲好儿子的形象从头到尾没有交代他为什么要抢银行,只安排他在街上游走。呈现了越战时期,美国人的混乱价值观和虚无感,但导演藏得过于深了,导致叙事有点简单,配乐和美术造型都做得很精致。
PYIFF22 开头大咧咧抢劫好荒诞。配乐加分。后面不太明白想表达什么。法官的儿子强说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