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之前只看过导演的前作《大世界》,看到画就想起了当时那部电影。
对导演的生平一开始毫无了解,只是看前作的时候约略知道他的工作方法,这部明显参与人员多了特效也多了,使得前作的ppt穿插真实视频的情况没有了,甚至前作的七十多分钟,到了这部能两小时了。
但是当我看到两个男大,大晚上喝完酒对着墙pee的时候,忍不住查了,果然和导演本人履历强相关。
不理解但凡男导演包括但不限于追忆青春/追忆友谊/事业刚起步/上升期/大展宏图之际……都要拍一组背对镜头的包括但不限于对墙/对旷野/对对家(?
)的pee镜头,为什么?
是某种雄风展示必打卡姿势?
男性气概试金石?
不管是什么,我现在看到这种镜头,就直觉导演正在一种追忆自己似水年华的自恋之中。
当然知道他想讲当时的他和他们,艺术学院和关于艺术的讨论,在风起云涌的年代年轻人又如何抉择。
但是实在很少我喜欢的段落,比如预告片里那段,比如仁科配音的那个角色的段落,他本人的特质几乎突破了2D的限制直接呈现,比如前半女孩子们的情谊,但是整个故事聚焦的沉默的忠于内心的艺术的男主我并不十分关心,他戴上耳机屏蔽掉电影中其他角色的时候,也屏蔽掉了观众。
而女孩子们,没料到最后是这样的分散方式,让我觉得她们没有真正的成为朋友过,因为没有真正相互的理解和关心,她们的眼里从头到尾都只有自己,使得前面的友谊也浮在云上。
也许这部电影只是导演和艺术生们的共鸣之作,我是看个热闹的路人,看看就过。
最后,音乐不错。
🎨《艺术学院1994》以粗粝手绘动画复刻1994年南方美院的青春群像,借群像叙事叩问艺术本质——“学艺术只为出名吗?
”影片背景美如工笔长卷,人物动作却刻意生涩,形成反商业化的作者表达。
🔥时代烙印深刻:经济腾飞与摇滚狂潮中,青年们争论小便池是否算艺术、在崔健《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的嘶吼里重拾画笔,展现90年代理想与现实的灼热碰撞。
导演刘健以“动态水墨”冻结一代人的迷茫与赤诚,怀旧却不沉溺,终以张小军执笔的瞬间宣告:艺术的真谛是雪地撒野般的初心不灭。
动画为镜,照见众生> 背景层:工笔晕染的江南校园,落叶苔痕暗藏“时间香气” > 人物层:铁线勾勒的僵直身躯,对话时唇齿逐帧绘制 断裂中见永恒——喧嚣前景未侵染静谧后景,恰似商业洪流中艺术信仰的倔强留存。
“丙烯颜料比电影票贵”,电影中看似调侃的一句话,但在现实生活中被应验。
本片讨论了梦想(艺术)与现实,非常贴合现代年轻人的现状,临近毕业或者已经走上社会的我们,现在所选择的职业和生活,是否是我们所向往的,而不是被迫向安稳妥协的结果。
电影中有一段关于婚姻的探讨,在1994年的社会环境中,女性更容易遭遇隐形PUA,比如说对于女性来说嫁的好远比个人能力更为重要。
虽然身为观众我们替郝丽丽觉得可惜,但我认为对于郝丽丽而言,她是最懂自己的人,我相信她一定是在父权和夫权反复选择和挣扎之下,选在了对于当下的她而言,最适合她的生活。
看到结尾真的笑了好久,完全没想到的伏笔。
那一板砖砸晕了一个人,但也却砸醒了一个人。
杭州路演 抱着“可能会带点导演自我感动”的心态去看的,没想到已经不是带点的问题了,通篇假大空喊口号,强健观众大脑,把观众当傻子看,以为堆砌高大上的长难句就会显得片子有深度有内涵()台词对白太多导致观众没有喘息时间,人物设计(特别是男性角色)没什么特点换个发型就搞混….看到一半就感觉特别不舒服,中间陈粒的歌那段感觉是懒得花心思去想剧作如何转折随便搞的,感觉很突兀生硬。
几个主人公的结局让人觉得莫名其妙——难道不管他们大学生活怎么样,那个时代学艺术的就是会成功吗?
好的剧作总是用不同的人物关系,不同的表意方案来诠释人间朴素而古老的真理。
我真的求求创作者别再闭门造车了,多出门走走看看普罗大众的困境究竟是什么,本艺术学院本科生甚至在该片中找不到什么共鸣,不要说什么“只有生活在90年代才能懂”,作品的意义随时代的发展因不同目光的投射而显现出符合时代审美趋向的真理。
作品讲了什么、作品好不好,作者本人说了都不算,真理说了算。
当然你可以喜欢这部作品,他的好坏不由我们定义,由真理定义。
只是失望于这么好的美术方案被剧本台词拖累了,明明想聊艺术可以更深入地去调动视听语言、给角色一些动机让他们带领观众深刻地感受艺术,但是导演只让人物不停念那些看起来很哲学的台词…..讲的好乱,但是我真的希望中国能做出来能够深刻打动观众的,认真谈论艺术的作品……
预警,轻微剧透~不得不说这个电影从看海报到故事简介就很吸引我,作为一个早起困难户,也拼着抢了首映场。
电影的开头给我超大的惊喜,熟悉的影星(的声音),密集的台词,一些(有年代感)的笑点,直接让我梦回冯小刚早起贺岁片《甲方乙方》《大腕》的那个时候。
比较可惜的是接下来这个台词的密度没顶上去,节奏开始拖沓。
中间几个地方的美术很惊艳,尤其是年画娃娃抱着各种日本先进电器、大金表、小汽车环绕着“圣母”lili出现的时候,谁能想到缪斯lili既能披着virgin mary的蓝袍,又能带着三圣母飘带,东西方圣母合二为一!
年画娃娃长翅膀还能射丘比特之箭呢!
另一个夕阳下的场景非常诗意和中国,但我觉得外国观众很难能体会到“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境。
准确的说这个电影根本不是一个参赛片,也完全没考虑到外国观众能不能看懂。
然后不得不说这个电影让我觉得最难受的就是场景和人物的割裂。
特别像是场景画完了之后没钱了,人物只好找“学了三年动画,毕业作品。。。
”的同学顶上。
人物过多的留白,超低的帧率,毫无情绪的特写,感觉都对不起场景里的细节,这个时候如果再没有台词顶上去,就让人非常想睡了。
配乐有点偷懒了。
另外最后的字幕交代一下故事的结局确实没啥必要,但是我能感受到,这可能也是为了拿到龙标的妥协之一。
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看不妥协的版本吧!
🌟🌟🌟如果配音表里有你特别喜欢的演员/明星,那可以看看。
抢到首映但是没有映后谈,可惜。
当主流评论仍在争论这部电影是否具备清晰的“故事性”和强烈的“表达”时,我却被它捕捉到的另一种真实所打动——它就像一台时光机,输入“1994,中国艺术学院”,那个年代的空气、温度、躁动与迷茫,便如此鲜活地扑面而来。
这部电影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叙事作品,而是一幅精确的时代切片,记录了一群在90年代初——国外文化疯狂涌入(片中不断提及出国、西方哲学和摇滚乐)、国内文化尚在萌芽(当代艺术刚刚起步)——的特殊环境下成长的“艺术理想者”。
他们身上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漫无目的的夜谈、对哲学命题的幼稚争辩、在画室里的专注或彷徨、对摇滚乐的痴迷……这些看似散漫的片段,恰恰构成了这幅“时代速写”的生动笔触。
他们执着于那些在“现实”看来毫无意义的问题,而正是这些特质,塑造了他们精神世界的核心,却也让他们与主流社会逻辑格格不入。
于是,电影的核心张力便在于:带着这些被现实排斥的特质,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自处?
答案似乎只有两种:坚守艺术的纯粹,或是向“现实”妥协。
因此,他们口中看似崇高的“理想”,我更愿意理解为一种支撑个体存在的“精神支柱”。
这与普通人依赖购物、追星、娱乐来获取慰藉并无本质不同——都是人类在各自境遇中寻找意义、对抗虚无的方式。
电影的价值,恰恰在于它以白描的手法,真实呈现了那个特定年代、特定群体中,这种“精神支柱”的具体形态及其所面临的现实冲击。
所以,当我们理解了它作为一幅“时代切片”和“群体精神肖像”的价值,它的“故事”(特定人群的生存状态)与“表达”(对一种普遍精神需求的忠实记录)便不言自明。
我们何尝不是如此?
总在“自我”与“社会”之间挣扎,还没等想明白,就被时代推着向前。
而这时,电影里那句台词响起:“躺下来吧,躺下来,是为了更好地看星空。
” 或许,这就是它想告诉我们的——在奔涌的时代洪流中,偶尔的“躺平”,不是放弃,而是为了更清晰地仰望自己的星空。
当理想与现实持续角力,我们学会了在悬停中丈量存在的维度。
裂出洞见的缝细,既能看清地上的六便士,也能看清头顶的月亮。
而月亮只是宇宙指间流转的硬币——所有未竟的幻想,终将在观测中重获站立的姿态。
微信公众号:形而上阁楼
(高世名,当代艺术策展人、批评家、学者他策划的重要展览包括:“影像生存:第五届上海双年展”、“与后殖民说再见:第三届广州三年展”、“从西天到中土:印中社会思想对话”、“未来艺术/媒体宣言”、“亚洲社会思想运动报告:首届人间思想论坛”等。
出版著作:《镜子与面具》《一切致命的事物都难以言说》《行动的书:关于策展写作》《视觉的思想》《巡回排演》等。
)第7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在最后时刻官宣: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创作的动画电影《艺术学院》入围主竞赛单元。
“我觉得《艺术学院》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成为柏林电影节的‘惊喜片',除了自身的艺术质量,更重要的是它向人们传达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全世界所有的人们,或许都要认真面对“艺术”问题了。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对此感触很深:“我理想中的‘艺术学院'实际上是整个社会。
我总是跟我的学生们讲——‘不要做艺术界的艺术家,要做世界的艺术家’。
艺术就像爱情,是每个人的人生中那种超越性的部分,梦想的部分,或许有些天真,或许有些不切实际,但这个部分是如此珍贵,没有这些,人生就是死水一潭。
”的确,《艺术学院》不只是“艺术学院”。
此片导演是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教授刘健,这部由他带领师生团队历时五年创作的动画电影故事并不复杂。
正如题目所言,影片讲述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一所艺术学院中一群年轻人的困惑与向往、梦想与迷惘。
电影风格细腻写实,节奏舒缓,提供了与传统动画大片的那种“奇观性”完全不同的审美经验。
这部新现实动画电影在柏林全球首映后将于年内国内公映。
看过终极版的高世名对它的视觉、音乐等细节记忆犹新,对背后的思考更是深度共鸣。
问:您的观影感受是?
答:首要的感受是,刘健导演选择了一条“最困难的路”。
美院出身的动画导演最擅长做那类个人风格强烈、视觉造型好看、动作特效炫酷的作品,因为动画比实拍更少局限,可以灵活自由地表现各种奇幻效果,这些年我们学校在各大国际影展获奖的作品大都是这一类型。
刘健选取的却是一条“新现实主义”的路,尽管它的造型特征依然清晰,每一帧都会辨认出这是刘健的动画。
《艺术学院》不是常规印象中的动画,它首先是一部电影。
这部标准长度的电影叙事能力很强,这么长的故事,不是惊心动魄的题材,你看的时候不觉得熬人,这就说明叙事上是过关的。
刘健的创作语言特别明确,视觉上有着非常严格的把控,很多背景的景观本身就是十分动人的小世界。
导演没有强调绘画性,而是采用相对平实的方式,就是为了避免过度强烈的绘画形式对电影本质的消解作用。
看着看着,你会忘记这是一部动画电影,尽管事实上它每一帧画面,都是一幅画。
六年前,刘健带着他的《大世界》来到柏林电影节,时隔六年,《艺术学院》再次入围,刘健创造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又一个纪录。
刘健导演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这部影片是他入职国美之后拍的,呈现了他时隔三十年重返学院的一些微妙而特殊的感受。
但这部电影绝不是怀旧之作,它不矫情,也一点儿都不油腻,相反,它带着一种朴素与青涩。
三十年前那群学艺术的年轻人对艺术的梦想、对人生的理解、对爱情和友谊的态度,简单、质朴、纯粹,让我很有感触。
当时社会对艺术的普遍印象,青年们对当代艺术那种困惑、好奇又亢奋的状态,今天看来熟悉又陌生。
整部电影有种淡淡的幽默,也有种淡淡地惆怅,但整体上比较克制。
刘健用这部电影呈现的是这三十年间中国年轻人的心灵变化,以及中国社会意识的变化。
三十年前的艺术学院和那群年轻人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观今天的现实:我们获得了什么?
我们又丢掉了什么?
当年的迷茫今天依然迷茫,但今天的年轻人除了迷茫,还有更多的新问题——内卷和内耗并存,躺平摆烂和精算师集于一身……,生活怎么了?
世界怎么了?
青年怎么了?
艺术又能够为这个时代做什么?
……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内心里寻找答案。
影片最后,导演的处理我特别有共鸣:压抑又敞亮,绝望又倔犟,充满斗志又满目苍茫。
于是,前面所有那些看起来平淡的故事都成了铺陈,一切残酷的事物都变得温暖,那个年代对青春和现实的态度也藉此实现了超越。
问:在您的理解中,“艺术学院”是一种什么状态的存在?
什么是“艺术”?
什么又是“学院”?
它们和“生活”又有什么关系?
答:一直以来,我理想的艺术都是“人人的艺术、解放的艺术”。
我常常说,“自由艺术”并不是指做艺术的自由或者自由地做艺术,而是通过艺术获得自由,在艺术中自由。
我认为,人的保存、人的发展、人的解放是同一历史进程,这既是艺术之路,又是教育之路。
所以我一直坚定地认为:艺术和教育是同一事业,它统一于人的保存、发展和解放。
至于“学院”,我一直认为应该是没有围墙的。
另外,我倡导“以乡土为学院”已经十多年了,这个理念不只是为了中国美院,这有助于大学找到真正的现实感,也有助于年轻人建立社会感知,获得生活的知识、生命的知识。
对艺术学院来说,一所“无墙的学院”会催生出真正融入社会进程的艺术,重新发明日常的艺术。
艺术家创造作品,而艺术学院的作品是人,生机勃勃的人。
教育的作品也是人,但教育不是生产人,而是开启人,让人实现自我之创造——艺术的创造过程也是自我创造的过程。
我相信,只要热爱生活,就一定会热爱艺术。
因为艺术是每个人的青春之歌。
而“青春”最核心的就是相信改变,相信超越,相信人生可以登高望远。
所以,《艺术学院》不是一部小众电影。
我理想中的“艺术学院”实际上是整个社会。
我总是跟我的学生们讲——“不要做艺术界的艺术家,要做世界的艺术家”。
艺术就像爱情,是每个人的人生中那种超越性的部分,梦想的部分,或许有些天真,或许有些不切实际,但这个部分是如此珍贵,没有这些,人生就是死水一潭。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真正要讲述的就是这种超越、这种对平庸的抵抗、对陌生的惊奇。
因此,柏林国际电影节主席才会那样耐心地等待这最后的惊喜,因为他们特别能够理解艺术和社会的这样一种关系。
因此我才敢说“艺术学院”不是一个小题材,它指向社会的艺术、人人的艺术学院。
问:您如何理解中国动画电影的当代审美能量?
答:中国美术学院大力发展影视学科,是希望通过电影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去助推当代国人的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在中国是老话题了,但是在当下又有新诉求。
今天的中国人要讲自己的故事,要有自己的表达,要有为绝大多数普通人而非小圈子共享的文化和艺术,这应该成为国人心灵建构和社会意识非常重要的部分。
大众文化并不就意味着趣味庸俗,大众文化可以是有思想深度和美学品质的;大众文化也不只是老百姓的文化消费品,它也可能是公众自我教育和自我生产的催化剂,就要看我们是不是有足够的诚意、足够的智慧、足够的创造力。
这几年,我一直在强调“人文科技双向会通”,这不只是所谓的“科艺融合”,更是希望构造起一个艺术和技术、科学与哲学交互作用的动力机制。
人工智能就像一个检测工具,一个检测创造力的坐标轴,会帮助我们搞清楚怎样才是真正的创造力,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那些永远无法被替代的冲动、欲望、感受、经验、想象、技艺和能力。
而元宇宙、混合现实的未来图景更是为艺术家和设计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任务书。
我觉得《艺术学院》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成为柏林电影节的压轴惊喜,除了自身的艺术质量,更重要的是它向人们传达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全世界所有的人们,或许都要认真面对“艺术”问题了。
原载于“艺术头条”,有删节。
《艺术学院1994》看的我太上头了。
我要非常努力的不停提醒自己,才能跳出电影内容,进行客观的评价。
故事的主角张小军,无论是长相、气质、台词、还有衣着非常准确的还原了一个迷茫的艺术青年的精神世界。
作为一个也在同一所艺术院校读过书的艺术生,时不时的就会恍惚,仿佛是在观看二十岁的自己。
在那样的年龄我有着张小军同样的困惑,艺术到底是什么?
在复杂纷繁,奇形怪状的海外艺术作品面前,画画到底还有没有意义?
所谓传统到底是什么?
还有没有坚持的必要?
金钱和艺术到底什么关系?
身为艺术工作者挣钱可耻吗?
明明身边都是学艺术的人,明明大家平时讨论的都是梵高、贝多芬、托斯图耶夫斯基,可为什么一个一个的考验的考研,做生意的做生意?
为什么和我聊人生理想的恬静女孩转脸就嫁给了有钱的傻B?
为什么自己明明对艺术是最执着的,可又是最穷的?
最孤独的?
但这也是这部电影的局限性所在,这些困惑和迷茫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毫无意义!
甚至虚伪可笑。
电影的主题显然没有跳出艺术共同体内部的自我感动,这样的主题对于普通观众并没有普遍性,这也注定电影的票房和流量不会很高。
无论戏里戏外都是艺术共同体内部的自娱自乐。
在那个刚刚与世界链接不久的年代,大家从样板戏忽然被丢到纷繁复杂的花花世界,所有人其实不明白那些老外在做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尤其是对艺术生。
他们苦哈哈的画了那么多年的素面,水粉。
忽然发现老外的作品几乎可以是任何东西。
那种无助和迷茫很容易使人陷入崩溃。
而电影的表达如果仅仅局限于此,那么我只能说主创本人和故事中的人物的认知没什么区别,他们仍然还是没有走出大观园的刘姥姥。
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个故事和《致青春》本质上没有区别。
这也许就是他仅仅是入围柏林电影节而没有获奖的原因。
我有个女同学此刻就在电影里的艺术学院任教。
她告诉我现在的艺术生和我们那个时候完全不同,一点也不迷茫,更不会困惑。
他们表现的有时比老师还通透。
所以我开个脑洞,给导演出个主意,可以让张小军留校任教,从他的视角比较两个时代艺术生的不同精神世界,也许会是一部更深刻的《艺术学院》电影。
最后说两个缺点:作为表现画家的电影,用动画作为媒介本无可厚非。
有点原绘画的意思。
但主创并没有运用好动画这一形式,二维动画的表现力和想象力并没有得到发挥。
本来动画的天马行空非常适合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但遗憾的是主创并没有做到。
另外就是大量明星和文化名人的声音出演。
大部分都还比较贴合人物,尤其周冬雨,她的年龄已经不适合在出演大学生,但她的声音真是再适合不过了。
而 比较出戏的是黄渤配音的赵有才,他的声音太市侩,太圆滑,并不适合表现一个心向艺术的复读六年的年轻人。
南京,好多南京元素!
艺术,讲90年代艺术生!
人可能都会美化没有选择的那条路。
前些天和朋友聊起,我们法科生真是没点硬核手艺,看人家艺术生,画笔一挥、乐器一响,都是真功夫!
结果这部电影让我看见,艺术学院的学生们,正和我们一样。
我们羡慕他们灵魂自由,他们或许也在羡慕我们(想象中的)清晰职业路径。
焦虑这玩意儿,它不分专业,只分人类!
这部全手绘动画简直是把90年代南京搬到了眼前!
汗津津的夏天,操场上漫无目的溜达、水西门鸭子、讨论着“艺术到底有啥用”的长发青年,夜晚长江大桥上的浪漫幼稚小游戏…… 那些南艺的后门区、南师大随园校区(尤其是国关楼和女生宿舍!
)被描绘得纤毫毕现,真实到让我怀疑主创是不是在南师大音乐学院有过刻骨铭心的故事,懂的都懂!
1994年,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热搜,电影里年轻人的迷茫和追问特别聒噪,我到底行不行?
梦想是不是太远了?
要不要换个活法?
他们担心学艺术“身无长物”,出路渺茫,和我们担心法条背不下来、实务搞不定,本质上都是对“未来饭碗”的朴素敬畏和慌张。
镜头扫过他们疲惫的侧脸、争吵后的沉默…… “真本事”的背后,是同样日复一日的枯燥打磨和对自我价值的反复拷问。
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最妙的是,它只呈现,不教育。
电影里那些具体而微小的生活细节,构成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存在证明”。
与其羡慕别人手里的“硬通货”,不如像这部电影一样,诚实地记录并表达自己走过的路,管它是法条、音符还是颜料,成功的,失败的,开开心心随它去。
你的真实呈现,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艺术学院1994》什么是艺术?
艺术需要学吗?
学艺术是为了出名吗?
这组“灵魂三问”如同三把钥匙,开启了通往特殊年代的记忆之门,也直击今天每一个追逐梦想的人。
1994年的中国,处于经济腾飞与文化转型交汇处。
在那个改革开放浪潮澎湃的时代,市场经济兴起、传统与现代碰撞,艺术的春风随之吹遍了大江南北。
于是,“艺术学院”——一跃成为文化交锋的前沿阵地。
南方艺术大学的一群热血青年,内心怀揣着对艺术的无限热忱,在理想与现实交织中奋力前行。
绘画系的张小军与“兔子”,一边怀揣着理想主义期待获奖,一边被现实主义影响惦记奖金;音乐系的郝丽丽与高红,郝丽丽一心想组建自己的乐队,高红在传统和新潮间摇摆不定。
这段青春轶事,既充满了浪漫的艺术气息,又不乏有残酷的现实磨砺。
站在青春的尾巴上,谁也无法选择停留在原地,他们必须勇敢地做出选择,决定成为怎样的人,走向怎样的未来。
何为艺术,人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艺术就是一切,一切都能是艺术。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艺术的意义都不止在于功成名就,而更在于内心的热忱与自我实现。
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
爱艺术的人,青春更长久。
艺术学院1994 (2023)6.7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动画 / 刘健 / 董子健 周冬雨
嗨,正经上大学不就是扯扯淡吗,剪辑的有点碎,但应该能激起不少共鸣
干净,亲切,用心的好电影。
一代人关于艺术、美、爱情的困惑与幻想,来自上个世纪的忧伤。是不是不加最后正能量的字幕就不让搞艺术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了导演还是做这种幻灯片动画?
1.papi酱的配音一骑绝尘,甚至比绝大多数科班出身演员配得还要好,简直要追上斯嘉丽的《她》,黄渤第二,看得出是有脑子的配音;2.这个动画是20年前的flash吗?如果电影宣称是“flash大电影”我可以再加一星;3.当初看分太低本来挺犹豫,但“为了艺术”还是决定要看,中途睡着好几次,看来我还不是百分百文青……
得不聽內容只辨識配音以及欣賞畫風和氛圍才能看得下去的導演自high作品。
连一些最常识性判断都无法达成,比如《艺术学院》显然不是关于“艺术是什么”的空洞讨论,反过来,正因为那代人知识和出身上如此贫瘠,但精神上又似乎很“理想”,同时也和每一代中国人同样的犬儒、庸俗和世故,才有了电影里那么百无聊赖的,开口闭口艺术,却又无能和匮乏的现实生活。相反这部电影不仅不空洞,却是高度写实和诚实的,那代人至少还困惑过艺术是什么,这可比评论区嘲笑艺术出现了多少次的评论来得真挚和具体。此外,这部电影的究极气质,与刘健贫困且极简的“缺帧”美学,达成了一种另类和谐。那真是一个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共时存在的中国,就更别提中国艺术家了。混沌、幼稚、哗众取宠又偶尔闪烁着光芒的一代人。
虽然是画出来的,但比大部分的真人青春片都更真实。那种必须要做选择时的迷茫,临近毕业时的各奔东西渐行渐远,表现的都很准确。前半部分轻松幽默热闹,后半部分调子开始悲伤起来。结尾比较抽象,但歌够带劲,也算正能量吧。
没见过现实中有人说话这么慢的,一字一句像读课文。台词空洞又刻意,全是脱离生活的文艺腔调。把网上段子东拼西凑就敢叫自我表达,人物情绪悬浮,无缘无故就开始痛苦。艺术只是标签,装逼才是目的。导演编剧自我感动得不行,求你们土点吧,别张口闭口艺术了。
特别讨厌。文艺批的噩梦。自以为是、明贬暗褒的装货。愤青时期的青涩还能理解,顾影自怜就令人厌恶了。
(7.7/10)该如何定义“艺术”,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说法,就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一个人有一个人的选择。后果自负,冷暖自知。
『14th BJIFF』终于黑底白字式的结局预告没能放过我。看的过程昏昏欲睡,对于多处观众的笑不明所以,艺术学院难道只有音乐和美术的了吗?学电影和其他的终究是死了,它们被归属于文学、新闻系。好奇在场观众是学习美术或音乐的?对于90年代我确实是没有什么认知和情感的投入的,我只知道整部影片它就是各种词语的拼凑,索然无味,动画的呈现形式太过普通,就如同故事中的主人公没有太多涟漪,对于未来、人生、梦想的探讨还是流于表面,毫无深度可言,是一种浅尝辄止。
#17th FIRST#开幕影片。一种游离于乌托邦想象与现实生活之外的东西,「艺术」已然成为了一种提喻,它代表对所谓黄金年代低级的怀旧主义,或是来自精英阶层那些死而不僵的优越感。动画这种表现形式的可能性在本片中基本已经被消磨为零,伴随着人物嘴唇机械的嗫嚅,我也似被抽了线的木偶——分分钟便索然无味了。
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差,是导演的某种情怀吧。
这个电影真的好难看啊,导演确定知道电影和肥皂剧的区别吗,不一定要讲故事,不一定要有节奏,起码你表达的人物有点生命力吧。如果只是重复生活本身的乏味,又配一大段电视剧台词,讲的内容都如此安全和乏味,我们为什么要关心这些绘画的人呢
来看之前没做功课,但是开场几分钟故事里熟悉的风物让我知道这是南京。有意思的是边看边想,那些激情而迷惘的90年代青年,是怎样成为我的父辈,我的师长,我眼前的映后舞台上的中年主创的。
老辈子文艺青年的忆苦思甜,改革大潮中的变化,都融入那些人各自(虚假的)光明未来中。14thBJIFF@芳草地卢米埃,刘健王红卫杨城映后交流,导演本人比片子本身可爱。
艺术学院里有许多振聋发聩的片段,而我独在这里深深羁绊:落霞与孤鹭齐飞,从此在心里有了印记,是青春的样子,是美好的离殇。终于 快 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感喟生命的痕迹了,有那么些时候,我们以为前程似锦啊,其实已经是最好的时光。喜欢冬雨配音那个角色,她是唯一超越了时代的,以她自己唾弃的方式。艺术学院,多么奢侈的青春回忆。Bravo。
太艺术了,看到最后我都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东西。可能在表示不要学艺术,学艺术没有好果子吃。
忘标记了,科长的话记忆深刻,以及陈粒的《奇妙能力歌》
中年人拍青春既是最激情的,比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也会是极为阳痿的,比如《夏洛特烦恼》和《艺术学院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