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有台湾片一贯的慢节奏,但故事情节还是比较有吸引力,三个主角,奶奶,妈妈和儿子都很像我们身边的人,甚至是自己,所以还是很能唤起共鸣的。
“或許就因為,你已習慣什麽都不說,默默承受,所以我甚至看不到你的難過。
”片中的奶奶被骗子骗了钱,默默难过,到这个年纪和处境,老人虽然还是很善良但也不会随意救助。
倔强的老年人,默默寻找,终于找到了骗子并且对付了他,过程还是颇为让人担心的。
而男主,虽然开头看起来叛逆,但还是很能理解奶奶和妈妈的难处,因为早逝的爸爸,其实三个人都是心中有块缺失。
隔代的感情,家人之间的关心、责备,甚至是对对方犯错的迁怒以及真正内心的心疼和自责表现的很到位。
影片中爸爸的角色的缺失(包括后来奶奶也去了【阴国深造】),用虚假的影像代替,从所对应的角色的角度来表现,真实有立体感。
叙述方式插叙,过渡平滑,不冲突,非常真切。
童年的无知,少年的叛逆,青年的迷茫,成年的担当。
最后妈妈成了奶奶,仍选择住在老家,她用自己的方式去怀念奶奶。
影片的确有的地方是强加上自己的感情(自我),但作为一个回忆录,应该是可以原谅的吧。
这是一部看了有很多话想说,却又说不出什么话的温情电影。
故事主要讲阿达和奶奶的故事,这个普通家庭三代人的故事。
父亲的离世,成了这个家庭不可言说的一个秘密。
奶奶背负着丧子之痛,母亲承受着年轻守寡的厄运,唯有阿达被两个女人的爱保护得天衣无缝,从未因父亲的离世而黯然神伤。
就像阿达所说的“或许因为,你以习惯什么都不说,默默承受,所以我甚至看不到你的难过”这个秘密成了这个家庭的难言之隐,默默承受。
在阿达的各种幻想中,父亲出现在了各种场景,直到那个雪夜,在阿达向家人宣布女友怀孕的时刻,父亲准时出现在家人身边,或是穿着当兵时的军衣,或是穿着结婚时的西服,或是穿着居家时的便装。
这分别代表父亲在奶奶、母亲、阿达心中最美好的那个形象,他虽已去世多年,但却从未真正离开。
回忆从来都是一件奇妙的事,它能瞬间带着你回到过去,让你重温那种感觉,一切亲近而又遥远。
回忆又是很片段的,将连续的生活变成支离破碎的片段,让你觉得一直在生命里,却又只有寥寥无几的片段。
故事很简单,就是奶奶对孙儿的爱。
我的奶奶在我还没有长大成人的时候去世了。
奶奶对我一直很好。
我也曾想写文章纪念她。
每次动笔都写不完。
现在每次回家还要去奶奶家看看,看到屋里的家具及其摆设,每一件物品都会引起我的怀念。
比如大立柜,比如茶壶,比如床。
太多了,看到熟悉的物件就会浮现美好的童年记忆。
在我的童年里,每逢周末及法定假日。
我们一家都会去奶奶家。
奶奶会给我们做一大桌子好吃的。
有排骨,有鱼,等等。
每次我都吃的饱饱的。
每次我都会提前到奶奶家,先出去玩去,到吃饭再回来。
吃饭后再疯去。
童年就这样无比美好的过去了。
当我从初中准备升高中的时候,奶奶走了。
奶奶,孙儿还没有孝顺您呢。
您为我付出了那么多,还没有享受到一点就先走了。
送您走的那天我没有当着大伙的面哭,我知道,我不能哭。
虽然事后我哭的很厉害。
奶奶,您孙儿长大了,成家了。
可以挣钱了。
可以孝顺您了。
这一切来的有点晚。
电影里面某些场景发生的故事似曾相识,看完之后不禁泪流满面。
奶奶,我还想再尝尝您做的拔丝地瓜,您包的饺子,您煮的排骨,您炖的鱼。
您偷偷给我吃的刚出锅的炸鱼,太多了。
数也数不来。
太甜蜜了。
朋友们,如果你们的奶奶还在世,回家的时候一定要去看她,多陪她说说话,聊聊天。
奶奶,我真的很想你。
首先谢谢“豆瓣观影club”,给了电影票看这部电影,最后还见到了导演。
首先说下电影结束后的导演见面会,其中导演说的几点:1.这部电影大部分情节都是根据导演自己的亲生经历编写的,据导演说有70%的内容,除了电影里使女朋友怀孕的情节是导演自己想的。
2.这部电影中饰演奶奶的老人是張岫雲,台湾豫剧大师,说着一口河南话。
感觉很亲切。
3.电影里饰演死去的爸爸是张世,电影里也常常出现,电影要表达的是家中每个人想象的父亲的形象。
4.电影里有一场是在得知爸爸去世的消息时,家中发了大水,这也要表达一种悲伤之情。
这部电影在叙述上感觉是有些凌乱,不过还都能看的明白。
整部电影的基调都带着点悲伤,因为每个人都知道电影的最后会发生什么。
所以也没有什么突然的悲伤,生活就是如此。
一代又一代的。
电影的最后,奶奶去世后,妈妈似乎也变成了奶奶。
很奇怪,整部电影里几乎没有什么令人高兴的事情。
导演的思念似乎太过悲伤了。
不过谢谢导演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拍了这部真诚的作品。
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是亲情。
奶奶操着山东/河南口音,很明显是当初随蒋来台湾的大陆人,片中没说爷爷的事,但是只有一种种可能,爷爷也是大陆人,奶奶是有钱人家的太太,因为她在很大年纪时还抽烟,打扮自己。
来台时可能爸爸还没出生,因为爸爸给奶奶写的信是台式书写格式。
想想一个年轻的女人跟着丈夫远离家人,5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真的很不容易。
片中没说爷爷去世时爸爸的年龄。
但愿不是很小,要不命运对奶奶太不公了。
在阿达很小的时候,唯一的儿子去世了。
她害怕儿媳妇抛弃他们,一直阻碍对儿媳妇有意思的男人。
不要说奶奶自私,她是怕阿达的未来。
阿达在阁楼里看到爸爸去世时的文件,他问奶奶有没有关于爸爸的照片,奶奶说没有,她听到阿达的抽泣,故意把他支开,自己不禁泪流满面。
奶奶生病去医院看病,得知阿达出了车祸,留了眼泪,说自己的病好了。
她是太紧张阿达了,怕他有什么闪失。
奶奶用来给阿达买摩托的钱被骗了,她一个人跟踪骗子,结果被带到警察局。
她想儿子,扑在儿子怀里失声哭起来。
妈妈也很伟大,有很多男人对她钟情,但是她对拒绝了,自己一个人承担了抚养儿子,照顾年迈的婆婆。
阿达要辍学养儿子,妈妈,奶奶在经过艰难的平静后,同意了阿达想法。
她们认为既然是阿达的想法,就应该帮他完成。
最后,奶奶的葬礼结束后,阿达看到满头白发拄着拐杖的奶奶冲他挥手,我的泪一下就止不住了。
有时候,我们理解不了家人对我们的的默默的爱。
只有等到他们离开我们,才知道她们对我们浓浓的爱。
子欲孝,而亲不待。
这也许是世上最痛心的事。
人生最大的BUG在于,面对你挚爱的亲人离世,我们全部都无能为力。
每个小孩心里都永远住着一个老人,也许是那个牵你手带你去市场买菜的爷爷,也许是总在偷偷塞零花钱给你的奶奶。
他们是孩童时陪伴你的人,却也是在你不知不觉中飞速老去的人。
也许上次见面,他们还可以身型硬朗的走出弄堂目送你离开,下一次,已经意识不清却总在念叨你的名字。
《亲爱的奶奶》是由导演的亲身经历改编的。
打动我们的,不仅是因为真实感,更是因为普天之下,所有老人对小孩的爱,都是一样的。
甚至是一模一样的。
看本片的时候,我们一定都与回忆共存,一定在记忆里,重新和那个爱你的老人相遇。
现在常常会听见一种言论:小孩不可以给老人带,会被溺爱坏的。
作为一个有老人陪伴长大的80后,我想说:其实被老人带大的小孩,是幸福的。
老人家通常都善良,更柔软。
而且他们的陪伴,更专心。
父母因为工作累什么的,有时会敷衍的应付小孩。
而对老人而言,你就是他们的全部。
就像是片中的奶奶明明没有经济来源,却一直攒钱给阿达买摩托车。
那笔钱,想必是攒了非常久,非常非常久。
奶奶们也一定想了解我们的世界吧,但大概不知道从何入手,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突然不爱说话,为什么闷闷不乐。
给你买你最喜欢的东西大概你就会重新开心起来吧,老人讨好小孩的一贯方法,是这么简单却这么温暖。
若真的要说溺爱,我也曾看过父母溺爱小孩,小孩变得很没有礼貌的。
这部片,对于喜欢台湾的朋友们更是福利了。
我总是非常喜欢台湾电影里那些街道的样子,人们礼貌相待的温和氛围。
奶奶丢钱以后,在市场转悠,不断的向摊位小贩打听骗子的下落,那些摊主也不像我日常所见的人们。
——“买不买啊,不买快滚,说了一万遍没看见不知道。
”可惜我没有台湾自由行的户口。
虽然整个电影的故事情节就是将一个平凡的家庭,奶奶是如何把它们拉扯大的,但还是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老年人的那份宽容和慈悲.....可能因为自己和男主角的年龄相仿,所以他做出的那些事情,在我看来都是可以理解的,一直到她女友......一天你告诉你男友已经一个多月没来了,他会怎么回答?
这个时候不适合要孩子,自己还没做好准备;还是咱们一定要把他生下来,虽然来的不是时候,但咱们一起把他抚养好......当然身为学生的他还不成熟,选择第一种打算打掉孩子,不过经历过一些事情后,最终他还是鼓起勇气向家里人坦白了这件事,并希望抚养自己的孩子....如果你真喜欢一个女人,难道你忍心杀死她的孩子?
要么你不成熟,要么你不是真心喜欢这个女人,当你决定爱上她的时候,就应该已经默认爱上她的负担,她的缺点,要么就不要轻易的说爱她,那是对她的不尊重,更是对自己的贬低........可能因为自己的亲人去世的早,所以很关注亲情类的影片,不是大陆的生活泡沫剧,而是将真正亲情的,希望以后的生活中能把这份为了的责任执行下去,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个缺憾.........
本来是豆瓣的那个活动中奖得的票,可惜因为没有找到地方耽误了也就没去成,刚刚在网上看了一遍,下面说说自己的感想。
亲爱的奶奶,很倔强的奶奶,平凡的奶奶,电影没有什么起承转合,平平淡淡的叙述着,从小时候到成家立业和奶奶的交集,一些小事的拼凑,整部电影也就完成了。
首先,抱着哭完一盒纸巾的想法坐在电脑前,认认真真的等着落泪,可整部电影下来只有片尾奶奶去世后只有稍稍一点点的感动,却不至于落泪,可见这并不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那问题出在哪?
我觉得第一要说的是电影的结构,倒叙加插叙吧算是,(全是个人观点,勿喷)总觉得结构乱乱的,不知道要表达些什么,导演是在竭力的回忆和奶奶之间的情节,可频频出现的父亲又是一条线索,可这条线索我觉得应该做一些处理可能会更好一些,而且我觉得父亲是否出现值得商榷,这到底是回忆奶奶的事情还是回忆父亲的事情,既然是奶奶,那是不是应该可以看到父亲多一些的应该是奶奶而不是孙子。
总觉得这是一部导演要献给奶奶的礼物的一部片子,所以从这个出发点看这部片子其实也挺好的。
第二个应该是小事琐事太多,如果能集中地讲一两件两三件动人的事情整个电影就会更加温暖,更加打动人。
每次遇上这种题材的电影都会忍不住,泪点低,老人什么的总是没有什么抵抗力,总的来说电影的画面色彩还是很喜欢的,演员也都很好,三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总有人一直在我们的生命里。
一个有点特殊的家庭故事,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一直跟妈妈还有奶奶一起生活。
与其说是他的成长史,不如说是对奶奶的回忆录。
奶奶的性格有点固执,也不喜欢依靠别人,总之是个很主观的人,却十分疼爱孙子。
就像所有的老人一样,不喜欢让别人看出自己的年老,还像年轻人一样做事,对于子女的事情也总喜欢用一些过来人的观点指手画脚,觉得她自有她的道理。
也从不在子女面前展示她的软弱,就好像他一直是很厉害的那个年轻时的自己。
在我们离开他们时,从未意识到他们的老去,直到有一天我们离家许久,回头看的时候,才发现他们早已苍白了鬓角,他们再也不是那个可以一直站在我们背后支持我们的那个人了。
或是等到,他们离去,才发现自己竟没有好好的对待他们,而是一直习惯了依赖。
那一刻,突然成长,原来他们也会老去。
而大概也是那天,意识到他们会一直在我们的生命里,无论老去还是离开,一直一直地在那里,就像他们年轻时的样子。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
画面很美,车在树林里穿梭的那段很想录下来反复观看了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
#2024北影节第一站
#北影节 每个人都像蓄势待发的火山,又像露出水面百分之一的冰山,冷峻的侧颜配上隽永的留白,打开车门的时候都会北边的寒冷。配乐也很喜欢,加上风景真的会打动我。可以理解所有人,理解一些细微的情感变化,但没有带入和共情,所以扣一星。其他感受1.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大屏幕,这种艺术品2.我真的晕由远推进的镜头,摇晃、追随、固定机位都没问题,一看推进镜头就头晕……
外部环境的压力迫使父女靠近,面包车里则形成身体的斥力。摄影机与景物的距离构成人与世界的比例尺,居无定所的状态渗入每一口呼吸的空气,连同凝滞的情节被锁在镜头之中。
3.5+,俄罗斯大师片,痛苦与破败的想象。
BJIFF 女儿很美,对俄罗斯又多了点了解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8.5/10 极其强大的情感洪流,萧瑟荒芜的广袤土地孕生若即若离的依连关系,在每一次凝视下冲发,刻印在孤独的内外隔阂间。@14th BJIFF
摄影好美,演员表现力太强了!没什么情节,但油画一样的画面,纪录的却是凛冽的破败的没有希望的东欧
我的冲动被扔到无人之地了
电影是好的,但不能在蹦完迪的第二天看。
慢节奏
一路北上就像成长(问答环节有人问导演Is Lolita one of the inspirations? 导演火速接no no,笑死)
很久没看大师电影,感觉很好。三十年后的沙丹力荐,资料馆场场满座。
好看、好冷、好俄,俄罗斯的旷野景象和长镜头寂寥到看完只觉得寂寞而空洞。流动与停滞仿佛一体两面,看的过程中一直问自己“怎样才能到达旅程尽头?”,又或许旅程本没有尽头。
两种影像风格交织,一种是上个世纪的塔可夫-安哲-阿巴斯脉络,让人动容;另一种是极度烘托主观化的当代影像手法。与之匹配的是两种叙事脉络,失语且无力的男性、荒野与俄罗斯的外在象征性是给欧美电影人说的;另一条是父女公路片,无论什么时期的俄罗斯精神都会在女性身上得到彰显。很棒的片子,非常风格化且有标识度。当代青年导演的四百击。光非常讲究。
0421北影
终究我还是不适合看这种过于平缓意识流虽充斥氛围意境但故事性缺失的片子,虽然vanlife是我很感兴趣的题材,但毕竟看无依之地的时候我也睡着了!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